2497th:匡环宇:《SLM·读吧》,让人文情怀绽放

2018-06-143645

 

SLM·读吧》,让人文情怀绽放

 

作者:6064群匡环宇大连临时工作组

题图:余敏/SoLoMo配图研究室

播音:翟翠肖/SoLoMo学习小站广播站

 

SLM·读吧》自组织群自组建上线以来便深受家人们的喜欢,特别是在白含真老师的亲自带领指导下,陈英老师及大家的努力下,每天书声朗朗,吟诗论画,笔墨飘香。连本人这种拙口笨腮的人有时也被氛围所感染,忍不住上去朗读一小段。在听听大家的点评,感觉受益匪浅,其乐融融。

 

书籍是文化的载体,读书是对文化的渲染与强化。故古代文人墨客大都喜欢读书,特别是在寂静的夜里读书。或是为了博取功名的秀子举子们头悬梁锥刺骨的挑灯夜读,或风流才子富贵闲散们红袖添香,风雅别致。当然,这里说的读书是真读,发出声音的读,是那种双腿不动而上身摇晃完全沉浸精神世界里的颂读。苦也罢,乐也罢,皆是欢喜与满足。

 

说到这里,却让我不禁想起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来。那个衣衫褴褛双腿已断却依然摇头晃脑之乎者也,以读书人自诩的孔乙己。而每当想到这个人的时候我的嘴角都会不自觉的露出一丝莫名的微笑。于是,便有一种说不上的情绪涌上心头。我总是在潜意识里将孔乙己看做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读书人。真正的没落到极致的读书人。

 

孔乙己是被那个时代所嘲笑的人,甚至还在被当今时代所嘲笑的人。百年时光,似乎人们对他的印象并无大的改变。他似乎生来就是被人调侃、给人取笑的。鲁迅先生这样写道: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以上段落节选自鲁迅《孔乙已》)

 

然而,他真是没有自己人格尊严,一个可悲可叹可怜又可笑的穷酸读书人吗?

 

有很多时候我觉得人们似乎曲解了鲁迅先生的本意。孔乙己是当时站着穿长衫喝酒为数不多的人(站着是因为怕酒馆的桌椅污了长衫)。所以鲁迅文中说: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可见穿长衫是身份的象征。

 

于是,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似乎十年未补末洗过的长衫站到酒馆柜前,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尽管他也欠账,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这些描写是不是在表明孔乙己在他自己的心里,在行为上,也是个很讲信用,洁身自好,骨子里很清高的一个人呢?可是他偏又是个小偷,他总是无法控制自己去偷那些文人极其喜爱离不了的东西,纸笔砚台和书。但他是绝不承认偷的。“……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似乎更加让人感到亲眼目睹般地他那苍白而又无力的辩白。

 

有人在读到这一段时说,偷和窃意思上相同,这写出孔乙己强词夺理,恼羞成怒,自欺欺人,死要面子,不想舍弃他作为读书人的面子。但是,窃以为,抱歉,我也用了个窃字。偷,是暗地里背着人鬼鬼祟崇的样子,而虽然是私下里私自的却是光明正大的举动。只可惜,他不该到了丁举人家里而被打断了双腿。

 

然而,他又是善良的。当他想教小伙计字四种写法时,被一脸不屑的拒绝,他脸上失望的神情是令人心痛的和悲悯的。当他给每个小孩儿一枚茴香豆后,被小孩们盯着看,赶忙捂住小碟,嘴里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时的神态却是可爱的。也许,他本来便是善良可亲的,这才是他原本的样子。

 

尽管我们己经无从知晓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他究竟怎么个定位。用一个复杂的人格体刻画赋予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生命,还是个一文不名的穷文人。可是,每当人性的光辉在孔乙己身上刹那间闪现时,尽管短暂,蓦然间,我们依稀恍惚而又清晰地看到了孟子伟岸的身躯和华夏文明古国人文精神的华丽传承。但孔己乙终究只是一个市井小人物罢了,芸芸众生中的一个灰暗的小角色,一个自诩的读书人而己。

 

而由此引发我们的思考是何谓人文?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中国的“文”以人为本,以人为外在表现,“人”以文为内在的性格体现。它通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心灵不断调整而产生的人与世界的复杂关系。并寄希望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和谐统一,这可能便是所谓的人文情怀吧?所以,我们今天才能看见无数与景观古迹融为一体的题诗刻词(人文景观)。

 

而人文精神,应当是指对人的生命与尊严、意义与价值的深刻理解与认知。它既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与情感追求,也是一种形而下的思考与行动。是既彰显在中国历代文人身上的气节风骨,也表现在古往今来清高自傲的读书人对自我人性良知与人格尊严的守护。如果把这些浓缩一下便是那五个字:仁、义、礼、智、信。

 

放下手中的旧书本,忽然想到今夜《SLM.读吧》应该欢声笑语,正在进行《欢乐岛大联欢》。而我却独自沉浸在对孔乙己的莫名追思中,而无暇参与。SoLoMo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与世界的对立关系。正在构建以人性优点进行价值创造的全新的价值体系。一个全新的互联网经济学逻辑正在数字化时代逐渐形成,而它最终也必然导向情怀。

 

建立在沧源基地的《SLM·书吧》及其扩展《SLM·读吧》及其它,作为矩阵系统知本公社的有力补充,我们其实并不寄予构建多么大多么多的项目与赚取多少利益。只要坚守SoLoMo人的初心,呼唤人文精神的灵性回归,让人文情怀尽情的绽放如此,的存在便己经是真正的价值所在了。

 

忍不住再次打开那本泛黄的《呐喊》,翻到《孔乙己》那一章,结尾鲁迅先生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写于一九一八年冬

 

也许在先生心底里并不希望孔乙己真的死去,所以才会如此结尾,他是要把希望留给未知的未来……

 

(写于《孔乙己》一文一百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