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2th:陈燕:论金融素养

2018-05-162487

 

论金融素养

 

作者:7929群秘书长陈燕,重庆临时工作组

重庆涛锦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

题图:余敏/SoLoMo配图研究室

播音:白含真/SoLoMo学习小站广播站

 

什么叫金融素养?金融素养与我们有何关联?前几天我们学院发布了一个有关于这样的论文题目,大家都各抒已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文中如有不合适的地方,敬请谅解。

 

用户的金融能力和金融福利的价值观念、态度、社会标准与规范,知识和行为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形成我们用户金融素养和金融决策行为的过程。目前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们用户对于金融决策的效率,而素养的提升则有助于改善这一状况。如何提升用户的金融素养水平已经成为全球各国政府、金融机构和学者们关注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由于信息技术与金融自由化的融合发展为用户参与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加多样的选择和便利性,并增强了用户与用户、用户与金融机构之间金融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但是,在享受这些进步的同时,我们很多用户更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来判断与分析金融信息的真实性和适用性。

 

金融素养被认为是影响用户对金融投资收益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现实情况却是,无论哪个国家的金融市场是否发达,用户的金融素养均较低。这导致他们可能会作出一些错误的金融决策,进而影响一国经济金融的稳定与发展。因此,提高用户的金融素养水平就成为国际组织、各国政府、金融机构的共识。

 

我这里所说的素养,我曾经发表过几篇类似这样的文章,比如《述说人文价值》比如《戒与心灵道德》等。其中就包含素养的文本含义,基于不同的理论与视角,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对金融素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虽然研究的结论不尽相同,但研究的核心都是如何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来提升我们用户的金融素养水平。

 

素养被定义为人们阅读、写作以及有效应用语言的能力。素养的概念、探讨内容及思路进行了探讨。强调情景对金融素养的影响,指出金融素养不仅是自发型模型下素养含义的移植,更需要在情景化模型下进行拓展。在这里,我们是否可以用“互联网思维”来定义素养呢?

 

价值观念、态度、社会标准与规范、知识和行为的过程。是否具备了互联网思维的条件?用户的金融素养水平低下导致的错误的家庭金融决策被视为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我们不懂。也就导致家庭金融理论依赖的前提假设“用户完全理性与决策信息的完全充分”与现实严重不符。

 

金融知识水平是影响所有用户参与证券投资和构建有效投资组合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由此可见,我们很多的家庭金融理论是用户金融素养理论探讨的重要理论基础,对家庭金融理论研究假设的修改不仅完善了家庭金融理论,而且推动了金融素养理论的发展。

 

决策行为会同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使得我们很多用户的金融素养与金融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金融社会化(普惠)理论有助于厘清两者的关系。金融知识、金融教育、金融教养、金融信息、金融能力等。都会影响到我们所有的用户价值观念等的转变。

 

首先是基本金融概念的掌握与个人财务管理的技能;其次是交流金融知识与信息的能力以及做出适当金融决策的本领;最后是我们用户对未来财务需求进行有效规划的自信心等。这些概念包括货币(货币的时间价值、购买力、个人金融账户)、借贷(信用卡、消费贷款或抵押贷款)、投资(储蓄账户、股票、债券、共同基金)、资源保护(保险产品、风险管理技术等)等。

 

金融素养水平较高的用户不一定会有意识地应用其金融素养,即次优金融决策或金融福利不高不一定是金融素养缺乏的结果。有人认为社会规范对金融行为的影响阻碍了金融教育的成功。批评了自发型素养模型,认为其忽视了社会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指出“文化和时间的差异”会影响素养的内涵,并提出了素养的意识形态模型。认为自发型素养模型的主要问题在于我们低估了素养形成的社会环境作用,强调素养的形成会受到特定历史时期及特殊社会实践的影响。

 

事实上金融素养是用户为提高自身金融福利而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素质,这种素质包括我们理解的金融产品与概念、识别金融风险与机会、知晓帮助渠道、做出明智选择进而采取有效行动的能力。我认为金融素养是用户为了最大化其长期利益,所具有的正确评估、判断、选择并使用新出现的复杂金融工具的能力。

 

同时也是提高终身金融福利,个人利用知识和技能有效管理金融资源的能力,包含金融知识与技能的专项人力资本,这里的概念具体指用户对金融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和信心。将金融素养定义为处理经济信息并制定有效金融决策的能力,这些决策包括理财规划、财富积累、养老金计划及债务承担。

 

当然,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素养与具体环境的关系,金融素养的概念是一种依赖特定环境、目标的情景化定义,即金融素养会因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根据环境差异和运用金融知识的具体过程来识别金融素养特征的含义均可归为此类。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金融社会化(普惠金融)?社会化尤其强调家庭成长、学校学习及工作经验等社会因素对用户的金融态度、知识、能力以及金融福利形成的影响,如何在成长过程中学习金融知识、形成金融态度及进行金融决策行为,从而实现其金融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定义为我们所有用户在青少年时期有意或无意地学习社会化代理人所传授的金融理论和实践知识、技能,并模仿其态度和行为的过程。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等社会化代理人会影响年轻人金融素养的形成。其中,父母和家庭成员对青少年直接和间接的金融教育最为重要,而学校的正规金融教育、工作单位的非正式学习也不能被忽视。

 

在这样的过程中,因为我们很多的父母较少对子女进行直接的金融教育,且金融知识往往夹杂在其他家庭教育内容中一起被讨论或由孩子们观察父母行为所获得,所以间接教育是更加有效的家庭金融社会化形式。同时家庭成员融洽的相互关系也会加强间接教育的效果。

 

由于性别、年龄、收入、种族、受教育程度,态度因素时间偏好、动机、世界观、自我效能等被认为是影响金融素养水平的重要态度因素。很多朋友都严重低估未来价值的用户将更不愿意学习而情愿保持金融素养的低水平状态。但还是有很多偏好未来的用户更愿意参与咨询并具有更丰富的金融信贷知识。

 

所以我们在提高主观上感知到的金融福利为动机时,一定要加强改善用户金融素养水平为目标的培训项目会变得更加有效。社交媒体与网络是21世纪以来的一种重要的获取金融信息及改善金融素养的渠道。部分用户会通过社交媒体与网络获取金融信息,并经常浏览、学习、讨论、反馈网络资源所提供的金融观点、事件与信息,这些行为将有助于其高级金融素养的培养。

 

总体来说我们国家许多的用户的金融素养的水平较低,尤其是许多用户的贷款、投资和保险知识较为薄弱。同时,受传统思想和历史经验的影响,当然我们国家很多用户的金融素养及金融决策行为也有其特殊性。比如说全民总体具备较高的储蓄与不动产投资意识;理财规划时间跨度对我国很多用户金融素养的影响存在着非对称性;同时很多用户的金融素养水平还存在着巨大的城乡差别等等。

 

总之,如何提升我们每个人的金融素养,个人觉得首先要在观念上有所改善,从价值观为源头毕竟是新世纪,善于接受新的观念,新的概念,新的模式,新的思维!金融的普惠,金融的社会化可不是一句空白支票需要人人参与才会实现人人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