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4th:SoLoMo赋予你托钵者的意义
SoLoMo赋予你托钵者的意义
作者:472群秘书长陈亚红,北京临时工作组二组
8890群秘书长凌彬,四川临时工作一组
题图:余敏/SoLoMo配图研究室
播音:李树森/SoLoMo学习小站广播站
7月10日,知本公社发表了安徽临时工作组组长6410群秘书长张安琪的创客说《以托钵者的名义》,当时看完颇有感触,两个月后重读此文,更深刻理解“而今天天修行路,苦做月月践行书”的涵义,在SoLoMo矩阵系统从无到有、从小到达、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过程中,来自天南地北的陌生人的心是怎样连在一起了,成了家人呢?原因就在于:家人们都是托钵者。
小时候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总是看到唐僧师徒拿着一个紫金钵盂化斋饭吃,而每次化斋,都要生出一段磨难的故事来,最后到了大雷音寺的时候,因为取经团队成员都修成正果,这化斋的钵盂竟然被佛祖收了。
最近,看了印度版的《释迦牟尼佛传》,净饭王看到悟道后的儿子托钵行乞,感到丢人,可见悟道的圣人与沉溺于红尘之人对托钵行为的认知存在天壤之别呀!可是,在SoLoMo,张安琪秘书长以托钵者的名义提示家人,对系统发展和成长应抱有的心态。作为天天喊“谈情说爱、顺手改变世界”的一员,自己突然有了深究一下“托钵”的愿望,知其所以然,才能从内心认定“托钵”的意义,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托钵者。
一、古印度文化中托钵的本意
古印度文化中,沙门(勤息、息心、净志之意)都是出家避世的人,大都刻苦精勤,尽量放弃物质之累,过着仅能延续生命的人类的原始生活,目的就是为了专志求道,表示尽此形命,揖谢世间了。虽然,他们还存有利世济物之心,但在行为上,却是离群出世之行。古印度人向来敬信沙门,多有布施的传统,而且在印度中部、南部一带,气候温暖,野生果木很多,沙门们如果乞食不到,还可以随地采而充饥。因此,在古印度,主客观环境支撑了托钵行乞延续生命以求无上道的做法能够延续。
释迦牟尼出家成道前贵为王子,出家修行寻求众生了生脱死的解脱之道,用托钵乞食得到食物等生命的必需品,不违背当时所处的主客观环境。用出家人的观点裁定托钵的行为,大致有这样几个视角:
1.对出家人自己修心而言。
出家人舍离世俗的家业、生产事业,经济贸易,少事少烦扰,安心修行。通过最简单的托钵行乞获得食物、衣服、住所、药品等生活必需品,这是出家人修习少欲知足的最基础方法。
托钵是出家人每天应做的事,于生活必需品,懂得适量,不积蓄物品。避免为了积蓄所起的贪心,去除因为财产物品的积蓄所产生的骄慢。托钵是次第乞食,平等接受布施。不为了食物而攀缘施主,不为了美好的食物而结好贵人。托钵托钵去除瞋心,培养平等心,培养慈心。
2.对施主进行教化获得正知、正见而言。
从普度众生的角度看,出家人托钵有机会让施主去除吝啬之心,生起对生命精进修行的敬仰和追随之心,为自己的生命培植福田。托钵让在家人有机会通过跟修行人交谈而接近生命的真相,解脱人生中的烦恼系缚。出家人按照规矩托钵是正知、正见、正念住世的表显,对世间是一大功德。
无论对修行者个人还是对施主,托钵的行为竟然有这么多的涵义、这么大的关联效用!
二、中国文化中对托钵的态度
中国文化的民俗风情,与印度有别,除了贫而无告,沦为乞丐的,即使如隐士,还是靠自己躬耕畎亩而得衣食。比如,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前,说他“躬耕于南阳”,陶渊明41岁时,为保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隐居于庐山脚下,躬耕田园,饮酒赋诗。
中国素来以农业立国,政府和社会,都很重视农耕,一个人仅靠乞食生活,便会被人们视作懒汉或无用的人了,人们对乞食的人,存有歧视之心。《礼记·檀弓》还记载有齐国有严重的饥荒之年,尚有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我们再看看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乞讨的人,有什么好脸色吗?
对源自印度环境的出家人托钵乞食的习俗,在传统中国这片大地上,当然就举步维艰,师道尊严要受到权贵体系信奉出家人的布施维系,难免仰人鼻息,非长久之际。于是到唐朝时,就有了百丈禅师顺应时势机运而创立的丛林制度,自力更生,以解决出家修行人衣、食、住、闻、思、修的基本问题。
三、SoLoMo的托钵之义
回顾出家修行人的托钵,原来是社会性的行为,有如此广泛的社会关联性,对自己、对他人,对当下、对未来,对治傲慢、对治贪婪、对治高低分别、对治自私自利,而以精进、感恩、利他之心、广种福田。既要成就自己的无上正等正觉,也要影响他人的知见、促人觉醒,超拔尘世、实在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觉行圆满的行为方式。
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过程中,中国虽然融入了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分工协作体系中,以外向型经济为依托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了世界上超过70%的产品,但由于金融规则的制定中心不在中国,广大的企业只获得制造业微薄的利润。当下,长期积累的中心化的资本扩张逻辑将实体经济拖向崩溃的边缘,传统企业家们再仰当今资本之鼻息,或许将遭遇被资本鄙视和抛弃的命运。
SoLoMo顺应时势机运而生,发源于华夏大地自立自强、自力更生、自觉自律的土壤,有擎举互联网中心的使命。SoLoMo教授互联网思维,要求学习者放下自我执着,除去傲慢之心,除去在以垄断公共信用、信息不对称、进行信贷扩张的中心化体系下获得的种种光环、种种物质财富,种种贪心、慢心、嗔心、痴心,抛却成见,尽弃前识,以托钵之心,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自助助他、重新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重新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重新在无边界、无中心、虚拟空间中建立虚拟信用,拥有虚拟资本,改变当下支配世界经济运行的资本形态,以数字资产为唯一的追求目标,与更广泛的社会人群达成共识,以协同的方式形成共生,进而共享“增益付出、超需回报”的结果交付。
在信息透明化、智能化为第一原则的互联网时代,人们会形成新的信息效用机制,这个机制将满足每个人都拥有更大的世界且通行无碍的权力的渴望;将满足每个人都想获得生命从未有过的体验,遇见未知的自己,‘让我知道我是谁’的渴望;将满足无限的灵魂需求,赋予生命每时每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渴望。
SoLoMo的托钵者,肩负将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有机结合,为每个人创造一个更大的世界,为世界创造一个共生的未来的使命,要有站在月球看地球的维度、要有虚怀若谷的容量,要能包容万众情绪,要能化解千般不解质疑诘难,没有这种修行的心量,就无法荷担数字化生境的未来,在传统经济坍塌收缩的过程中沦为互联网时代的乞者。
人类的意识经历了神话意识、宗教意识、理性意识、以及正在经历的互联网时代的共生意识,纵观世界、放眼四海,没有利他情怀,还有哪种意识能收纳不改变思想观念、行为范式而以行乞为生的人呢?
当明了托钵的含义时,我们就能将梦想根植在内心,自信地张开双手,在托钵教化的路上,用托钵者的心去感召,用托钵者的行去做事,用真诚换取更多真诚,用信任换得更多信任,将更多的心连在一起,获得创造未来的力量!
只有托钵之心才能对治傲慢。富兰克林说:我们各种习气中再没有一种像克服骄傲那么难的了。虽极力藏匿它、克服它、消灭它,但无论如何,它在不知不觉之间,仍旧显露。王阳明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万事退一步、不傲慢、让一步就叫谦,多说一声谢谢、对不起就叫谦。一个人随时随地精进自己,随时随地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勤劳、努力,这是谦。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管理自己、庄严自己,,就是谦。
托钵者们都明了:人们发明语言,是人类集体生产活动的需要,是历经世代逐步演变的结果,是为了表述、揭示、呈现观察到的天地现象及其规律,遵循一套假设的法则,所进行的抽象、虚构和逻辑推演,是人为的假定,以便于帮助人们发挥人文价值,弥补天地造化的不足,更融洽地与自然万物共生共荣。
在SoLoMo,托钵者回到经济原点,正是参透了人文社会中资本扩张的逻辑,以重构资本形态为使命,以人们为了满足社会性交往需要而促成的社会化积极参与为途径,在人们内心中、外在行为中达成共识的信用为依托,要让新资本形态的代言——数字资产及其扩张逻辑成为覆盖旧资本信贷扩张逻辑的必然未来。
SoLoMo矩阵系统追求的理想是要把全世界的人都装进来,让每一个人在每一个点上都具有统领全局的能力。尽管从最简单的三度关系为切入点,但是整个矩阵系统抽象、演绎、迭代、内生、外延都需要时间的承载。为了创新组织形态形成简单的运行机制,SoLoMo为人们创造了生态位的概念。
在实际运行中,不少人还深陷传统的心理认知,在新的虚构假定名词面前,用通常的心理认知绑架生态位,按照遗传在大脑中的人情远近为其赋予了高低、尊卑、系统内外,将注意力放到了自设的位置的追求上,看轻了内心的恭敬至诚,曲解了原本要发挥人性无我、利他,抑制人性自私贪婪的系统机制,因而呈现出不同的系统现象,在原本寂寥广阔的虚空中,一时间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好不热闹。设置生态位本有的初衷、生态位“能”的功能、使命感、职责、行为原动力和价值尚未彰显。
余兼胜老师有段分享:“在学习型组织培养出互联网思维,形成了初始信用和资本(初步实现“1-0”的升维)后,还得回到现实,才可以调用四类资本,因而要有来自实践的具有社会、金融、商业、产业资本的行业人士加入,对现实形成覆盖、调配,完成0-1,形成项目原型、生发!若干的项目生发中,相互叠加、赋能,增信,生态系统初成。否则,水中月、镜中花!理想可以伟大,但不可以自大与傲慢,现实世界不是这样的。”
当前,系统在做事,正在展开对十二大生态项目的广泛讨论和团队组建,形而上的“悟道”和形而下的项目架构正在以双轨制的方式尝试推进,人们还要在摸索中前行,势必又要定义出一系列新的数据类型、评价标准等等与位置、级别、关系近疏等等相关的抽象名词来。如果人们的心中或许总想攀援个什么,以标定自己的付出、贡献、所得、级别、身份、地位、尊崇等等,时不时露头的骄傲、傲慢或许就成了进步的牵绊,懈怠的依仗。
“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观照一下“托钵”的初衷,期盼拓钵者们内求增信,赋能心力,因能就位。
最后,借用张安琪秘书长《以托钵者的名义》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让我们用心对话,去践行,以心的名义,去问苍天,追寻真理,跟随内心,走进产业互联网的新时代!
孙明仁(A+)
学习至今,相信都有一个共识:SoLoMo是一个修道场,每个人都在进行各自的修行。因此,理解、接受、践行托钵之心,在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学习实践中,就承担起了责任、使命和义务,就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辛勤耕耘后,一定是皆大欢喜。本文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有正本清源启人心智意义
桑小林(A+)
作者再次从托钵的心态入手,来述说SoLoMo的价值与意义。很有一番新意。从人类思维发展史来看,有神话思维、宗教思维、理性的哲学思维到现在的互联网思维。每一次思维方式的迭代进步,都带来了人类社会文化和组织形态的改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通过托钵心态的教化、行化、感化、德化,感召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领军人物,参与引领社会和时代的组织形态的创新发展,也许这就是SoLoMo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陈 双(A)
文章对托钵一词的含义从实际举例中阐述出来,从印度古文化对“托钵”生存环境的描述,和中国传统对“托钵”的态度,反映出两个不同的文化概念。文章深入到SoLoMo,从实际层面上论述了“托钵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从而论证了“我们”每个人都要用托钵的心态对待系统的发展,并通过对系统发展过程需要面对的环境,展开论证,从理论研讨到实际运用过程中对托钵人提出的要求。最后从回归文章的主题思想出发,提出“回顾托钵初衷,期盼托钵者们内求增信,赋能心力,因‘能’就位”。文章结构紧密,中心突出,值得拥有。
李树森(A)
以托钵的初衷、真意,真正修行的状态、修为说起,很好地做了诠释解读,弥补认知,澄清误解,以及当代在系统现实境况下的真实义。有些跨界语汇在系统里家人们表现的形式更多是口头语、口号化,并非知其所以然。真是一次普及、一次教育、一次警醒、一次策励!我自己也从加入系统时就曾领悟总结了一句话,“事业修行融一体,人间净土菩萨行!”一直激励自己要不离不弃不怠,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共勉!
李玉梅(A+)
SoLoMo是个人修行,更是众人的修行,是时代的托钵者.“肩负将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有机结合,为每个人创造一个更大的世界,为世界创造一个共生的未来的使命,要有站在月球看地球的维度、要有虚怀若谷的容量,要能包容万众情绪,要能化解千般不解质疑诘难,没有这种修行的心量,就无法荷担数字化生境的未来,在传统经济坍塌收缩的过程中沦为互联网时代的乞者。”甚至是至高价值的践踏者.托钵之心,引领人们在数字化生境里重新回到失散的爱之家!建议并发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