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2th:浅析“协同共生”

2017-09-192823

 

浅析“协同共生”

 

作者:3095群秘书长康振锋

河北旭辰远洋经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题图:余敏/SoLoMo配图研究室

播音:翟翠肖/SoLoMo学习小站广播站

 

凡是SoLoMo创客,都知道“协同共生”在SoLoMo六大矩阵产业互联网生态里面意味着什么。那么“协同共生”的原始含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慢慢分享……

 

一、协同

 

协同一词来自古希腊语,或曰协和、同步、和谐、协调、协作、合作。协同的定义,中国古代文献《说文》也提到“协,众之同和也。同合会也”。

 

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

 

协同能够导致相互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可以达到共同进化的目的。例如一种植物由于食草昆虫所施加的压力而发生遗传变化,这种变化又导致昆虫同步发生遗传性变化。因为物种是生态型的。生态系与基因的协同作用表现在多方面,生态系的变动同时会影响基因,生物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基因。地球表层是由多个圈层组成,生物圈与其他各圈层有着密切关系。

 

从概念上可以看出,协同是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当技术从人们日常生活和商业社会的边缘逐渐成为核心,人们就越来越需要技术能够提供更多的东西。

 

协同概念有着更深的含义,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也包括不同应用系统之间、不同数据资源之间、不同终端设备之间、不同应用情景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等全方位的协同。

 

协同是指元素对元素的相干能力,表现了元素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结构元素各自之间的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事物共同前进,对事物双方或多方而言,协同的结果使个个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导致事物间属性互相增强、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相干性或为协同性。

 

1971年德国科学家哈肯首次提出了统一的系统协同学思想,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的现象。一定的条件下,有序和无序之间会相互转化,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协同现象在宇宙间一切领域中都普遍存在,没有协同,人类就不能生存,生产就不能发展,社会就不能前进。在一个系统内,若各种子系统(要素)不能很好协同,甚至互相拆台,这样的系统必然呈现无序状态,发挥不了整体性功能而终至瓦解。相反,若系统中各子系统(要素)能很好配合、协同,多种力量就能集聚成一个总力量,形成大大超越原各自功能总和的新功能!

 

关于协同的词语:

 

1、谐调一致;和合共同。《汉书·律历志上》:“咸得其实,靡不协同。”《后汉书·桓帝纪》:“内外协同,漏刻之闲,桀逆枭夷。”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中:“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六》:“太特别,便难与种种人协同生长,挣得地位。”

 

2、团结统一。《三国志·魏志·邓艾传》:“艾性刚急,轻犯雅俗,不能协同朋类,故莫肯理之。”《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二·北齐元会大飨歌皇夏三》:“我应天历,四海为家。协同内外,混一戎华。”

 

3、协助;会同。《三国志·魏志·吕布传》:“卿父劝吾协同曹公,绝婚公路。”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三折:“勾头文书元着我协同着你拿这胡道人。”清李渔《比目鱼·奏捷》:“若果然是他,只消协同地方,拿来就是了。”毛泽东《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

 

4、互相配合。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一节:“遇有战事,召集各部落长共同商议,调发兵众,协同作战。”

 

二、共生

 

共生一词在英文或是希腊文,字面意义就是共同生活。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复杂。出现了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的现象,这种现象统称为共生。在生物界,生物之间不仅存在着环环相扣的食物链,而且也存在动物之间的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共生现象。这是两生物体之间生活在一起的交互作用,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类种间关系,是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高度发展。

 

进化本身是不可思议的。生物的适应现象多种多样,有时这种现象似乎有违逻辑,两种不同生物的特性怎么会进化到可以配合得天衣无缝呢事实上,许多对进化持怀疑态度的人认为共生就是驳斥自然进化的有力“证据”。

 

自然选择是解释共生生物进化过程的关键。在某生物种群中,有些个体具有比其他个体更利于生存繁衍的共生特征,它们更有可能将这种特征传给后代,而其他不具有这种有利特征的个体则很有可能在进行繁殖之前死去。这样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递,有利于生存的优越特征会在该种群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许多共生关系最开始也许只是兼性共生,在经历了长期进化之后,这些生物会变得越来越依赖共生关系,因为共生特征在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中具有强大的优势。最终,共生双方将完全依靠共生关系获取食物、居所、酶等生存资料。

自然界“共生”情景:

 

1、人体与肠道菌。人类也是共生生物吗当然是。人的消化道里有无数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事实上,人排出的食物残渣主要依靠细菌对食物的分解产生。这些细菌具有多种功能,但其首要职责是分解消化道内的物质,如果没有它们,人的消化道就无法完成这一任务。比如,大量未经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进入肠道,肠道中的细菌能把它们分解成可以吸收和转化的各种酸性物质。就这样,人体利用细菌消化,从食物中获取更多的营养和热量,而消化道(肠道)的细菌则通过人共生体获得稳定的食物供应。然而,如果过度服用抗生素,人体消化道内的大量共生细菌就会被杀死,从而导致消化能力降低。

 

2、小丑鱼与海葵。小丑鱼与海葵有着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因此又称海葵鱼。带毒刺海葵为吃小丑鱼消化后的残渣,故而保护小丑鱼,形成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

 

3、珊瑚虫、藻类与珊瑚礁。珊瑚虫提供营养素,藻类则提供各种复杂的光合作用产物,藻类分布在珊瑚虫的组织内很难分辨藻类个体。这种共生的结果是在浅海处的珊瑚靠光合作用的帮助产生了巨大的珊瑚礁,礁体是珊瑚虫分泌的巨大碳酸钙岩石,石灰石,热带海边的白色沙石,甚至石灰质的山峰和岛屿都是他们的杰作。但是分布在深海的珊瑚虫失去了藻类光合作用的帮助,也同时失去了地球上最伟大的生物创造力。

 

4、鳄鱼与鳄鱼鸟——有一种鸟以擅长捕食鳄鱼身上的寄生虫而出名,而鳄鱼也欢迎它在身上寻找寄生虫,甚至张大口颚以利鸟儿安全地至鳄鱼口中觅食,对鸟来说,这不仅是现成的食物来源,也是一个很安全的环境,因为许多掠食者不敢在鳄鱼身边攻击这些鸟类。

 

5、白蚁和鞭毛虫——白蚁是一种分布很广,活动隐蔽、繁殖力强、危害性大的世界性经济大害虫。它以木材和含纤维素的物品为主要食料,但是它本身不能消化纤维素,必须要依靠肠内鞭毛虫分泌的消化纤维素的酶,以帮助白蚁消化纤维素。

 

6、蚜蚁、蚂蚁与瓢虫——蚜蚁和蚂蚁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共栖关系。因为蚜蚁排泄的蜜露中含有丰富的糖和氨基酸等物质,是蚂蚁的营养品,为蚂蚁所嗜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当瓢虫来吃蚜虫时,蚂蚁随时咬走瓢虫而保护蚜虫不被瓢虫吃掉。

 

7、大豆与根瘤菌——根瘤菌被包围在寄主质膜所形成的侵入线中,在寄主内合成固氮酶。豆血红蛋白则系共生作用产物,具体讲,植物产生球蛋白,而血红素则由细菌合成。豆血红蛋白存在于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对氧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因此对创造固氮作用所必须的厌氧条件是有利的。就这样细菌开始固氮。在植物体内细菌有赖于植物提供能量,而类菌体只能固氮而不能利用所固定的氮。所以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碳水化合物,根瘤菌供给植物氮素养料,从而形成互利共生关系。

 

8、野山羊与火鸡——野山羊总在离火鸡不远之处休息,机灵的火鸡充就充当着野山羊警卫员。冬天大雪封山绝粮之际,野山羊用蹄子拨雪寻食,火鸡也乘机共餐。

 

9、小鱼与海参——浅水里有一种叫隐鱼的小鱼,当受侵犯无处藏身时,就依附在海参身上排便,躲过追杀。而海参也从其排泄物中得到食物,两全其美。

 

10、鰕虎鱼与虾子——一些鰕虎鱼种类,可和枪虾类形成共生。虾子会在沙中挖掘洞穴并且清理它,这两种生物就居住在这个洞穴里面。虾子几乎是全盲。因此若在水底,有天敌的状况下会变得非常脆弱,在危急的情况下鰕虎鱼用尾巴碰触虾子,以警告其身处危险之中,随后两种生物都会迅速退回洞穴中保护自己。

 

自然界共生的现象数不胜数……

 

其实人类也是共生生物。没有共生现象,地球上可能就不会存在生命。也许正是共生关系推动了多细胞生物的进化。有的科学家认为整个地球就是个巨大的共生有机体。甚至整个天体就是共生的!

 

共生理论在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开始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主要是医学领域、农业领域和经济领域。医学领域最为突出的现象是不把药物治疗放在绝对的位置,而把精神、心理的调治作为一种共进的医疗手段。在我国古老的中医学说中,也早就提出了“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的“共生理论”。

 

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应用,首先为西方社会学者们所提出。他们认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具有高度知识的人与生产工具的综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密切。因此,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已经结成了一个互相依赖的共同体。在此基础上,西方的一些社会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共生方法”的理论来设计社会生产体系,强调社会生产体系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与关系。

 

1998年,我国管理工程博士袁纯清运用共生理论研究小型经济,提出: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共生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可塑状态;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识别机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方法。他通过创新和界定一系列重要概念,建构了共生理论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必须的概念工具体系、基本逻辑框架和基本分析方法,从而将作为生物学的共生学说创新为社会科学的共生理论,给人们提供一种对于自然、社会现象认识的新的境界、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

 

运用共生现象普遍性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关系,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关系存在的客观性,从而按照共生原理不断推进其向优化转变,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2108日,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飞驰推出文化巨著《看见看不见的手——企业的共生理论》,这部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20万字的长篇巨制提出“在家庭、部落、国家等各类组织中,和谐合作始终是生活的主流”。指出:每个人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和谐共生,与他人共生,与自然共生,与宇宙共生。

 

从共生理论到和谐社会,“共生共存、和谐发展”,成为二者的精髓和灵魂。国家和谐,国泰民安;单位和谐,生意兴隆;家庭和谐,幸福美满;人与人和谐,心情灿烂。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和谐、和睦、和善、和解、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

互利共生常常是创造全新体制和新型生态系统的动力。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会清楚的看到什么是“协同”,什么是“共生”,以及“协同共生”的源源关系。没有“协同”,就不会有“共生”。“协同”+“共生”能达到1+12的效果。现在才恍然大悟,原来少丹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要协同共生的深刻原理。这个理念是有着悠久的生物演变历史和丰富的生物进化哲理,是自然界、宇宙间遵循了多少年的亘古不变的真理。“协同”才是一切生物“共生”的进化规律!

 

我们每一个创客都要在少丹、云凤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排除疑虑,不畏险组,听话照做,矢志不渝!时时、处处自觉发扬“无私”、“利他”的“大爱情怀”精神,坚定不移的“同频共振”、积极协同,尽快达到全球创客“共生”的境界!成为新时代的“新新人类”,毅然彻底迭代迂腐的旧世界。彩虹总在风雨后!只要我们持之以、锲而不舍,必定会有那一天!到这时,水到渠成,项目必然会过临界点而灿烂落地,系统也会自然的“结果交付”,我们的“初心”才能真正的实现

 

 

季建辉A

SoLoMo只有一种方法就是协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共生,这是少丹先生对中国古文化的传承与阐释。本说从“协同”、“共生”的前世说到了今生,从本义的出处到自然界范例、从历史沿革到新近社会学科的创立,纵横捭阖、谈古论今,揭示了协同和共生的伟大意义。老祖宗的天人合一思想,其实早就告诉了我们“协同”和“共生”的不可违逆性,只是我们后人不知而已,想我泱泱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所积蓄的精华,岂是那区区仅有几百年历史的西方“吴下阿蒙”所能比拟的。

 

李  林A

是啊,没有协同,如何共生。作者详细的解说了协同的意义,如何更好的协同,又通过大量的自然中的共生事例让我们认识到共生的真谛。本文说理透彻,分析细致,引经据典,令人信服,建议收录。

 

莫锐灯A

协同共生是自然界生物的生存根本文化。目前经济环境不断恶化中,人类越来越清醒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是共生共荣、协同发展的,人类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唯有协同方能共生。“协同共生”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共生体中是个不可不认识的文化,文中借鉴很多历史名人后传文化,以及自然界某些动物协同行为,把协同与共生作了详细解读。这是一篇共生意识的好文章,建议推广学习。

 

谢秀芳A

作者阐述协同共生的重要意义。协同包括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之间的协同。共生指与祂人共生,与自然共生,与宇宙共生。人与人和谐、人与物和谐、人与世界的和谐。SoLoMo倡导的是从共生理论到和谐社会,共生共存和谐发展,国家和谐,国泰民安。号召创客发扬“无私”、“利他”的“大爱情怀”精神,坚定不移的“同频共振”、积极协同,尽快达到全球创客“共生”的境界!SoLoMo系统定会有“结果交付”,我们的初心定会达成!

 

孙长静A

作者对“协同共生”分析的非常透彻到位。“协同”是我们SoLoMo的唯一方法,“共生”是我们SoLoMo的唯一目标。实际上“协同共生”也是规律、趋势和潮流,不可违背,自然界是如此,人类更是如此。我们则要千方百计的善于发现、挖掘一切新的可能的“协同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