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7th:理性系统让我们走得更远

2017-09-122729

 

理性系统让我们走得更远

 

作者:472群秘书长陈亚红,北京临时工作组二组

8890群秘书长凌彬,四川临时工作一组

题图:余敏/SoLoMo配图研究室

播音:李树森/SoLoMo学习小站广播站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以色列教授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是一位心理学家,但却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之一,颁奖辞是这样的:“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有效地结合,从而解释了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决策。”他的研究特别侧重于人们在风险下进行判断和决策的过程,是一位行为经济学的开拓者,为人们研究经济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我尝试用此视角推演一下家人们对电影《坏爸爸》的票房预期,为接下来的系统内外统一行动增信赋能。

 

“互联网公司核心就是人,是人就要有灵魂。创业团队要学会三件事:

 

一、统一目标,相信目标,目标就是使命;

 

二、用学习型组织分解目标,打造极客文化,围绕极客构建系统;

 

三、加强融合,建立信赖感,团队文化就是信念的组合。

 

822日零点到8301745分的《坏爸爸》30万张电影预售抢票目标的完成,真切地诠释着“互联网启示录”中的首款启示:SoLoMo的核心是一群有信念的、有使命、有灵魂、相互信赖的、能够引领未来的人组成的团队。

八天时间,家人们以SoLoMo式的感性系统——情怀,完成了30万张《坏爸爸》电影票的预购目标,接下来还要通过家人们的群体智慧——理性系统,让我们走得更远,继续进行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创造30亿票房奇迹。

“传统经济学的理论,都是基于‘经济人’的假设,所谓‘理性人的选择’不过是片面的认知,相对于现实来说,不过是些玩绕脑子的把戏,那些假设中的概念,符号化的逻辑,并不能等同于事实。‘永远不要传授没有经验过的事物,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SoLoMo•知本公社

 

我们在经验参与《坏爸爸》抢票行为过程中,面对不同时间段,以不同速度跳动的超买中累计的抢票数据,家人们一定有很多微妙心理的起伏,一定有很多经验想要传授,因为我们经验过了,经验过了“非理性”给人们带来的情感温度和情绪波澜。从30万张成功抢票的结果交付,验证“检验真理的标准”就是我们的抢票实践,这是互联网行为经济的一次小小呈现,小露一手而已。

 

822日零时开始,我的手机里SoLoMo相关的各种群里,都是《坏爸爸》抢票的各种信息,从宣导、动员、到购票接龙、到各种关于电影收益的解释、鼓励、购票进程截图、15万张心理临界点的突破、27万、28万、30万倒计时、30万圆满收官及家人们的奔走相告、举杯祝贺,各个群里热热闹闹、沸沸扬扬,虚拟空间就这样被引爆,你能想象得到短短的时间里,在不同现实空间的家人们共同盯着手机的情形——身在异处、心在一起,情相连、心相通!凡是亲历了这次电影抢票过程的家人,我相信都经历了一次不同寻常的心路历程,很是令人唏嘘不已。

 

群里或短言长句、或小段整文,各种舆情充斥其中。家人们从疑惑、徘徊、犹豫,到尝试少量购票到渐次加量,从小定单到大定单,从少数到多数,从票数线性增长到指数并发增长,从预热初期的迟缓到倒计时的瞬间圆满,家人们经历了一个高涨情绪不断传染、酝酿、发酵、爆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非理性能够解释的,只有互联网启示录中的语言能解释:“引爆的力量就是同频共振,不是信息的“传播”,而是情绪的“传染”。

 

一旦你的系统感染了互联网DNA,生命的一切奥秘都将被穿越,幸福会像10万伏的电压,激活你的每个细胞,这一刻,快乐将照亮整个世界。”一定有很多家人在完成目标的那个引爆时刻,感受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笑容灿烂、泪花四溢,无论心处哪个生态位,我们社会化的参与共同铸就了SoLoMo历史的拐点,20178301745分注定成为人类经济发展史的里程碑!

 

我们用行为经济学的知识分析一下家人们的抢票心理行为,作为在系统外推演票房的借鉴。

 

1.风险下的判断过程:直观推断和偏差

 

行为经济学的基本主张是:通常而言,人们不具备运用经济学和概率论的知识,全面地分析问题和作出判断的能力。因此,人们的决策通常依赖于一些思维定式作出直观推断,而这些直观推断通常是存在系统性误差的。

 

一种判断误差是:人们更在意一些代表性的特征描述而不是背后的统计学的事实。直观推断法还使人们认为两个事件的联合概率要大于其中任何一个事件单独发生的概率。

 

基于此意识形态思维,固有思维加上过往经历会影响判断的客观性,人们会由主观意识形成主观臆断,如一个人犯过错,主观臆断有可能演变成:不以当前之事论,而以以往事实、经历、结果强加于人,然而这恰恰是我们学习互联网思维所要领悟和改变的,摒弃前识,重新审视自我,塑造我们的人格体。重装互联网思维系统,是践行产业互联网的必经之路。

 

《坏爸爸》电影抢票行动,发生在整个社会人心焦虑、喧嚣浮躁的大环境下,人心难得淡定,更多的人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浅尝辄止。尽管SoLoMo矩阵系统已经发展得很快了,但由于曾经野蛮生长欠下的学习不到位的账,在未掌握系统整体发展全面信息的情况下,SoLoMo在很多家人的心理上形成了貌似“好事多磨”、“大器晚成”的特征。

 

在这样的心理状况下,在抢票行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日常对SoLoMo产业互联网学习中建立的认知、笃定的信念、值得托付和信赖的团队成员。《坏爸爸》电影抢票是家人们对自我心理的一次检阅、观照、回顾,是一个分水岭,这个分水岭将过去的自己和明天的自己区分开来,是将拥有互联网思维和协同共生目标的自己推向了未来的生命旅程,抢票的答卷既是为整体系统协同共生,也是对自己内心的回复。

 

另一个判断上的偏差来自于信息的可得性。人们在判断过程中,通常给予一些容易得到的、容易记忆的信息以很高的权重。相对于一些不太熟悉的信息,熟悉的信息更容易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会被认为是更真实,更相关。因此,信息的熟悉性或可得性往往就会成为准确性和相关性的替代品。

 

SoLoMo的学习中,经过长时间磨合,人们形成了对SoLoMo各种群的依赖,家人们熟知了“情怀链接、同频共振、协同共生”、“谈情说爱、顺手改变世界”时刻挂在嘴边。家人们更是把这种熟知性发挥到极致,群内信息的可得性给人们造成这样一种心理暗示:这些熟悉的词汇是人们想要的,想要的就是真实的、准确的,愿意相信的。这时,家人们往往少了冷静的分辨,甚至不愿意做出更多的分辨和思考。

 

各个群内都有对由于各种原因抢票速度慢的家人产生的不解和慷慨激昂的陈词,人们难以掩饰或者也不愿意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几十个群浏览下来,群情激昂的群况历历在目,几乎能浮现出发出信息的家人当时当刻的音容笑貌。这个时候,真得会让人想起“人格体”这个概念,情绪传染难以控制,仿佛一群群活生生的人就在眼前一样——真得难以找到一个能让人安静从容的群啦!

 

“互联网上唯一值得卖的,是互联网精神。一切物质都是链接,人真正想要的,是这种链接在心底激发的生命能量。”——SoLoMo•知本公社

 

《坏爸爸》是一部情感大戏,与家人们天天挂在嘴边的“情怀大爱”高度契合,走心的电影内容早已让家人们有扩大心量的欲望,尽情洒泪的期待。《坏爸爸》电影票,是家人们心理同频的链接,更是SoLoMo矩阵系统扩大与世界链接的纽带。

 

每个人都有爸爸!这张电影票是人类共同细腻情感的链接,家人们在完成电影票30万张目标任务的同频结果上,真正想要的,也是情怀在心底激发的生命能量——善言、善行、善力就是改变这个世界的能量,就是主导世界变化的力量,就是重新定义世界规则的法宝,“莫以善小而不为”,千万人“小善”的叠加瞬时引爆就是排山倒海的力量,这种力量初步生发于虚拟空间中,接着就将在现实生活中显示这种影响社会大众心理意识的威力,人性中的真实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2.风险下的决策过程:预期理论

 

行为经济学认为:相比于结果的绝对数值而言,人们通常对结果相对于一个参考水平的偏离程度更敏感。另外,人们对损失的痛恨程度往往大于收益所能带来的喜悦程度。换言之,一笔损失给人带来的痛苦大于等值的收益带来的快乐。行为经济学理论在1992年的研究中发现,人们通常需要两倍于损失的收益才能弥补损失所带来的痛苦。这种损失和收益对人心理的不对称影响就是所谓的“损失规避”。

 

SoLoMo矩阵系统从自学习型组织,向有组织的社会型商业生态系统逐步演化的过程中,人们同样被“损失规避”控制。对演化过程中出现的任何不尽人意的地方,人们本能地对风险厌恶,对损失规避。比如出现的任何一种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周到、细心安排而出现的与预期产生的偏离,人们也会瞬间忘却“大爱情怀”、喷出“愤怒的火焰”、释放“小我的幽灵”,夸大自己受到伤害的程度,而对从别的家人那里得到的关照、理解、好处却想当然地认为理所当然,没有更多珍惜。

 

这种情绪尤其表现在大大小小的峰会或者会议中出现的不和谐上。因为志向远大而积累了太多的隐忍家人,还没有找到更好情绪宣泄的出口。这时,《坏爸爸》来了,家人们对于成功、对于欣喜的渴望和预期一定数倍于曾经的感情隐忍。

 

今天,我们看到经济原点的真相是虚构,是对未来的预期,是推演,而虚构首先产生在人们的意识中,人们按照自己的预期采取行动。当虚构演化成社会化的共识时,共识产生的行为就将人们的预期变为现实。

 

当人们认识到共同的预期对人们行为决策的重要性时,就自然选择现实中的比照对象,或者与类似的电影、或者与最近上映的电影相比较。现实中,人们会将《坏爸爸》和《战狼》进行经常性的比对,无论人们处于抢票的那个果位上,在对票房的心理预期上已经让《坏爸爸》占了上风,因为《坏爸爸》是“我的”,任何一个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儿子、女儿的观影都将与“我”产生关联,这种关联是共同的对爸爸的情感酝酿、认知、分享、发酵、共鸣,这种情感已经在悄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实中的父子关系——世界上的爸爸们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长相不同,但是内心对儿女的爱是相同的、联通的。

 

从这个角度看,人们内心中对《坏爸爸》形成的票房预期,何止30亿元啊,或许是百亿还不止呢!因为人们认为,全世界所有的家庭,也就是所有人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

 

那么,如何让这些被家人们抢到手的这30万张票,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呢?我也正在思考,希冀找到最佳的执行方案。

 

让我们一起领悟“互联网启示录”里的这段话启发思考吧。

 

“互联网时代,充满乱象,不要依赖你有限的认知,你所想到的基本上都不是机会,不要将一时情绪理解成创新的勇气,过往的成功经验不能帮助你准确的判断,认识互联网,从认识自己开始,溯本清源,回到源头,你会看到真相的。物竞天择的核心是‘适者’生存,真正的适者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强者,而是能适应环境变化,懂得深层次协作的智者。他们愿意提供资源给别人,以获得更大的协作,以获得更强的能力。通过相互连接,形成超级有机体。这就构成了群体智能,可以运用社会化的力量超越任何单一组织。”——SoLoMo•知本公社

 

 

季建辉A

丹尼尔·卡尼曼教授将心理学的研究嫁接到传统经济学中的行为经济学中,这一行为的本身就是互联网思维的践行,至于该教授是否明了互联网思维这一概念的前世今生,我们就不得而知了。该说作者学术视野开阔、知识结构丰富,SoLoMo的知识点和概念把握准确、运笔行文纵横捭阖,犹如无尽的江水滔滔不绝。概念性的东西平民化可能更接地气。感谢作者。

 

陈必武A

作者的理论基础较高,分析的比较透彻,尽管是较多的引用,但还是和事例分析有机的结合了。感性也可以是情怀,充满激情,有了更理性的分析,感性的冲动就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我想这才是作者想说的,推荐录用。

 

马秀梅A

理性系统让我们走的更远。此篇理论说叙述了购买电影票完成三十万所带来的思考:风险下的判断过程、风险下的决策过程。他从理性方面分析了人们对风险的判断和决策,指导人的行为。也可以循着这个思路去打造项目。该理论说条理清楚结构完整理论性强,值得深思。

 

康振锋A

这次SoLoMo购买电影票《坏爸爸》,充分说明了大数据的力量!大数据是怎么产生的呢?是由于广大创客跟随系统的发心而成。其实在这次购买电影票的过程中开始并非一帆风顺的。关键时刻系统这里面“极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正如作者分析的第一点“风险下的判断”,其实盈利点是不明确的,有点“跟风”的因素。并没有非常清晰的明确是否真的挣钱。但潜意识还是看好SoLoMo,也看到大咖们大数量的购买,于是才导致第二波的购买高潮。

这次行为,算是SoLoMo第一次“结果交付”吧,非常令人振奋!看来SoLoMo指引的路真的是条非常正确的道路!作者分析的也非常到位。值得推荐并收录。

 

黄尊奎A

作者是个善于思考的人,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为我们推演这次购票过程折射的大众心理动态图谱,通过本次购票历程引申了下一阶段如何加速前进的深层次思考。《坏爸爸》电影抢票行动,其实也是一次心理测试,验证了大众意识的引领作用。少丹老师早有断言:“理性让我们走得更远,感性让我们离得更近”。要达到百万创客同频共振,只需一千人同频足够引领。这也是为什么系统会有极客、创客、威客之分,需要的是三客的交互影响从而产生能量的叠加而爆发。